重塑而非完全替代
以往,传统行业里的企业借助IT技术和手段,以信息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来支撑业务运转,工业化、信息化发挥的是助力的效应,带来的价值是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但并未从业务模式、内涵层面产生颠覆。相比,“互联网化”浪潮却从生意的本质上重新构建业务形态,传统的模式和手段将被取而代之,这恰恰是“互联网化”的破坏力。
最近,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讨论很热闹,不少人也抛出了相似的观点。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互联网正在加速的淘汰中国的传统产业,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趋势。实际上,这句话的语境也不同,在某些领域,互联网的确是构建了新型的业务模式,并取代了一些传统的价值链环节,比如微信等OTT业务对短信的挤压,线上购票对传统机票代理渠道的冲击,但在传统行业业务运作的诸多环节,互联网消灭了不少传统的模式。
反过来讲,“互联网化”是依托于传统产业生态基础上的网络化过程,并非是彻底的替代的关系,不管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延伸,还是传统产业嫁接互联网的突围,传统产业多年来所积累下的商业本质、产业链优势、供应链资源,是简单的互联网“轻模式”永远难以跨过去的,也是短期内难以构建的。这也是传统企业所具备的天然的“防火墙”。
但这并不是传统企业可以采取鸵鸟政策的理由。“互联网化”的力量不能被高估,同样也不能被低估,否则假以时日,带来的会是毁灭。这样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比如阿里小微金融业务可以依据中小店主的交易数据和信用状况,提供小额贷款业务,也开始尝试虚拟信用卡业务,对淘宝用户推出资金透支。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试水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抢占的是银行信贷、信用卡的地盘。网上买水、电、燃气、手机充值,以及网上医院挂号、打车APP等,虽不是一窝端地代替,但在购买渠道、产品层面正植入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基因。
“互联网化”是一张生死牌
如果你是一家传统企业,无论是零售、金融、电信,还是轻纺、制造、能源、快消、交通,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在与互联网产生强关联,不能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来指导和改造业务的话,结果必然是在游戏规则改变后失去竞争优势。当然,这一转型往往是难以完全由互联网阵营的企业来担当,需要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和淘汰,互联网作为工具和新思维,会融入到这场大改造运动中来。
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新生产力的提升,传统企业淘汰传统企业会是未来几年内一个常态。传统企业中并非没有先行者,金融领域的中国平安不仅一掷千金借网络渠道销售产品,更重新设计和规划产品,积极拥抱互联网;商业零售业态中的万达集团从去年开始高调涉足电商,准备将旗下的商业地产、酒店、旅游、文化等五大产业“搬”到互联网上,建立聚合型的电商平台;服装和零售领域的各大巨头纷纷入场,但一个尴尬的现状是,传统企业闯进互联网的“局”中,成功者寥寥。
如果说“互联网化”是一张生死牌,那传统领域有哪些牌,如何出牌,如何整合和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而不是一味地与互联网争地盘,因为手里组合好一把好牌,融为一体,才是王道。大多数的企业“互联网化”屡屡受阻,也在于此。而且现在看,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进程才刚刚开始,过去的电商仅仅是局部的“接驳”,无论结果如何,尚未动其根本,即使失败了也可以缩回来独善其身,但未来的五年、十年里,可能不会有退路。
不管是由上至下的顶层设计战略,还是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互联网化”的目标即赋予传统企业创新的“中枢神经网络”,来指挥和调度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等业务组件,依托新的管理系统,并给予更高权限的赋权,再造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建立一个可以足以驾驭新市场的“互联网化”的营运体系。可能方式、方法、细节不同,但对任何一个传统企业和行业都可借鉴。
所以说,“互联网化”来自于互联网企业的“下沉”和传统企业的“上浮”,两股力量不是你死我活,更不是外界所言的淘汰和替代,而是建立相融的商业规则,一套新的商业体系,一个真正网络化的生态。这一进程的完成远比纯粹的互联网的商业和业务模型缓慢,但趋势不可阻挡,未来不容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