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种“生物疗法”,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本来是人体排泄的废弃物,为什么还能治病呢?
其实,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以亿计的细菌,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对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及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粪便中,除了不需要的食物残渣和各种化合物,还有对人体有益的肠道微生物,粪菌移植的意义就在于重建肠道菌群,通过对异常免疫、炎症反应、神经递质数量与活性、血管活性物质数量与活性、能量代谢等的调节让肠道恢复健康的状态而治疗疾病。
利用人体粪便来治病古来有之。早在1700多年前,中医就有用人粪治疗疾病的记载,《肘后备急方》中清楚记载了“饮粪汁一升,即活”,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可见奇效。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亦有多种用人粪治疗严重腹泻、发热、呕吐和便秘的良方。1958年,美国外科医生Eiseman等报道了4例用粪水治疗严重难治性腹泻的特殊疗效,开启了西医利用粪菌治病的新篇章。2013年,粪菌移植入选美国《时代》杂志“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写入美国临床指南,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治疗,实现了从“民间偏方”到“正规疗法”的演变。
如此不雅的污秽之物是如何实现移植的呢,难不成真的要吃进去?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粪菌移植并不是把粪便移植到患者肠道,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供者的粪便菌群后进行移植,可由其状态不同分为发酵扩增、新鲜移植及冻存三种。标准化的粪菌移植,是满足筛选粪便合格捐赠者和选择正确的治疗对象的同时,在人性化分离菌群、量化移植细菌、规范移植流程、建立标准化粪菌库、有效减少细菌死亡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目前,粪菌的给入主要分为3种途径:上消化道途径主要指口服粪菌胶囊;中消化道途径包括通过鼻肠管、胃镜钳道孔、经皮内镜胃造瘘空肠管;下消化道途径包括结肠镜、灌肠、结肠造瘘口以及TET(结肠途径的内镜肠道植管)等。其中,TET作为新的内镜技术,将TET管固定在肠道,穿过肛门而出,患者满意度是98.1%,就像带着隐形眼镜和美瞳不会让眼睛难受一样,有患者竟可以戴着TET管爬山!
那么粪菌移植究竟可以用来治疗哪些疾病呢?
粪菌移植的临床适应证尚待深入研究。由于肠道菌群异常所致或者加重的疾病,称之为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包括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炎症性肠病、肠功能紊乱、慢性便秘、代谢综合征、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等,粪菌移植有望用于部分疾病的根治或有效控制。
随着“便便”神秘面纱的揭开,大家是不是觉得它似乎没那么恶心了呢?请大家不要对粪菌移植大惊小怪,随着研究者对微生态平衡认识的不断深入,“便便”将越来越多地展示其神奇的魅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