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到底想用小程序干什么,以及从小程序当中,我们能看到哪些可用创业的场景。 
1 小程序的定位在变化?
1 年前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提出要做应用号,经过 8 个月的研发,小程序(应用号)开始内测。如果你有观察从内测至今微信小程序提供的 API、后台功能等的变化,你会发现,似乎过去 2 个月微信团队做的事比之前 8 个月还要多。
微信团队有 1000 多人,参与小程序项目的人也至少有二三十人,如果这是一个创业公司的项目,显然一年的开发周期太长了。况且,微信团队已经有数年做公众平台的经验,这样一个平台,如果纯开发,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完成。
是什么原因导致 1 年后才发布当初被外界期待万分的应用号?
我的理解是,微信团队也在推演小程序的定位,在过去一年,尤其是内测前的 8 个月,他们可能推翻了多个版本。
1.1给服务号接棒的小程序
虽然服务号上诞生了招商银行、朝夕日历、助理来也、Yoli 口语等优秀的服务号,但不可否认的是,服务号生态远远没有订阅号的繁荣。
我们能轻松查到,像一条、二更、新世相等公司,通过运营订阅号,获得了丰厚的融资,订阅号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周边服务,比如 WeMedia,这家为订阅号提供服务的公司已经在新三板上市;比如新榜,这家公司汇聚了非常多的订阅号数据。
前面提到的 3 个订阅号,他们初期只做了订阅号,获得了投资,但你几乎没有听到多少公司是「只」做了服务号,然后做得不错而获得投资。
虽然我们不能只从一小部分产品获得融资的情况去判断某个平台是否足够繁华,但毋庸置疑的是,整个订阅号生态被曝光、被投资的总量相对服务号多了几个数量级。
如果订阅号是微信无心插柳缔造了一个新的创业生态,那么服务号显然是微信想仿照订阅号的路线,把内容之外的东西,也连接到微信,这些内容之外的东西,就是服务。
可惜的是,服务号发展得远远没有订阅号好,但微信从战略层面上,是希望连接一切的,如果服务号没有很好地解决「微信连接一切」的目的,是否应该有新的产品来完成这个使命?
我相信,这是小程序(应用号)诞生的背景之一,它要接棒服务号,连接更多服务和场景。
1.2连接新场景的小程序
利用小程序提供的框架和 API,开发出来的程序体验是优于 HTML5 的,于是在 9 月底刚开始内测时,业界就出现了很多争论,包括小程序会不会替代 HTML5,会不会替代 app。这些讨论都是脱离场景的。
如果说 App 会被替代,它肯定不是被小程序替代,而是被微信替代,因为我们在微信里已经能找到 90% 以上的常用服务,完全不需要去下载一个 app。 |